行星级战舰的体积与21世纪初人类的航空母舰相当,一艘行星级战舰的舰员约500余人,仅为恒星级战舰舰员数量的1/10。

        行星级战舰并没有配备可以持续运行数千年的生态循环系统,也没有装备舰载冬眠仓,行星级战舰的生态循环系统仅能维持20年左右,这个时间虽然不长,但足以完成太阳系内部的常规军事行动。

        相比于恒星级战舰,行星级战舰的建造效率要比前者高许多。

        限制恒星级战舰生产速度的不是资源,而是恒星级战舰的核心——【叁型可控核聚变无工质辐射推动发动机】

        作为能够将战舰推动20%光速的人类最高级技术成果,这种发动机的生产效率极低,生产线完备的情况下,需要2~3年才能装配一台。

        而行星级战舰则不受这个限制,一方面是它的体积小,连地球上的国家和大型公司都有能力自主建造,二是因为行星级战舰可以直接装配民用飞船发动机。

        因此,太阳系舰队的行星级战舰数量,在100多年的积攒下,总数量来到了62400艘,是恒星级战舰数量的12倍。

        在战斗力上,行星级战舰同样装载了小功率的伽马激光射线和电磁动能炮。

        相比于恒星级战舰的四位一体打击系统行星级战舰,行星级战舰的战力算是‘大削’,但即使是孱弱的行星级战舰,其单体作战能力,也足以比拟恐龙们的[暴君级战斗舰]。

        通过柯伊伯带战役,人类早就通过拆解恐龙战舰的残骸得出了结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