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小行星带的本质是太阳系形成时“未完成的行星”,在46亿年前,太阳系由原始星云演化而来,内太阳系的物质本应像形成地球、火星一样,聚集形成一颗新行星,但木星的出现打破了这一过程,木星在形成初期就凭借强引力干扰了小行星带区域的物质。
木星的引力拉扯使该区域的尘埃和岩石无法通过引力稳定聚集(即“吸积”效应),反而将已初步形成的小天体“星子”撞碎,阻止了它们合并成一颗完整的行星。最终,这些被打散的碎片保留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形成了小行星带。
罗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把小行星带,包括比如谷神星、智神星、灶神星在内的矮行星,全部收拢了起来,使其在引力的作用下自发聚集在一起,至于这些颗新诞生的的小行星放置在哪里……
大环不是被‘咬掉了一口’吗?填上去虽然不够,但是把大环附近逸散的物质和碎片带全算上,再把柯伊伯带的物质搞一点,内部再稍微架空一下,倒也勉强可以填满。
如此,一个修补了缺口的新甜甜圈出现在了2.8AU。
而且人类舰队再也不用担心小行星带来的负面影响了。
罗清伟大。
至于引力摄动影响,罗清咨询了地球科学界和MOSS后也放下心来,大环的引力摄动至少要数百万年后才能出现明显效果,到时候人类文明早发展成泛银河系文明了。
退一万步讲人类没发展,也还有罗清在,大不了每隔十万年把太阳系新‘九大行星’全部重新调整归位一下,就像是周期性修正钟表时间一样
嗯,包括最大的木星,也不是不能调整。
2.8AU也要比一开始的3AU更具备合理性,首先是2.8AU避开了3.2AU木星引力共振点,是兼顾光热与生存的最佳位置,单位辐射强度约100-180瓦/平方米,(约为地球的五分之一),足以支撑一般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大环理想的宜居带。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