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平原。

        其地与徐州东面一样,甚至是比徐州还要糟糕,都是大片的水泽、洼地。

        《尚书·禹贡》中就记载,大河在孟津以下,汇合洛水等支流,改向东北流,经兖州北部,再向北流入冀州,又汇合漳水,向北流入邯郸、巨鹿以北的古大陆泽中。然后分为几支,顺地势高下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这条河道也被称为“禹道”。

        周定王五年,洪水滔天,洪水从宿胥口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入海,这便是大河的第一次改道。

        汉武帝元光三年,大河在濮阳西南瓠子决口,再次向南摆动,决水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之后数十年才重新归位,这是第二次改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大河又在邺城南面决口,冲进漯川故道,夺济水而入大海,这便是第三次改道。

        每一次的改道,都会形成新的巨泽、洼地。

        即便后来孝明皇帝启用琅琊人王景,筑堤,理渠,绝水,立门,使大河之水与现在刘邈和袁绍分界的济水重新分开,安抚了这条暴揍大汉百姓几百年的母亲河……但那些巨泽、洼地依旧出现在河北的土地上,使其坑坑洼洼泥泞一片,并不适合道路通行。

        能够始终保持干燥的,始终都只有西面靠近太行山余脉的那一条狭长土地,也就是“邺城-真定-涿郡”这一条道路。

        再往东,地势变化不定,固然能够种植作物供养人口,但却没有提供给大军前进的大道。

        而道路的堵塞,带来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