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纸媒对于人民群众来讲,是很有权威性的。

        周小斌第二天就提着个小录音机上门了。

        他原本的思路是想做个“消费观察”类的稿子,探讨一下“天价婚庆服务是否值得”、“新兴消费观念”之类,甚至带点微妙的质疑。

        但一坐下,还没等他完全说明来意,陈女士就抢先开始了“纠正”:

        “周记者,首先你得搞清楚,我们家定的这个,它不是普通的婚庆录像,那种三四百块钱、跟在后头傻拍的那种。”

        陈女士推了推金丝眼镜,语气严肃而认真:“它是‘婚庆电影’!Movie!懂吗?用的是拍电影的专业设备、专业的电影厂技术,由背景雄厚的盛影传媒亲自打造,拍的是个故事,是个感觉!人家广告里都说了,‘铭刻独一无二的爱情电影’!”

        她滔滔不绝地复述着从王盛那里听来的专业术语:“双机位、广播级摄像机、电影灯光、后期调色……这些词儿我以前也不懂,但人家讲得明白,这钱就花在刀刃上!效果就是不一样!你看过他们广告没?就文艺频道半夜那个,那感觉,是一般录像带能有的吗?”

        周小斌原本准备的问题被这连珠炮似的“科普”和纠正打得有点懵,他赶紧调整思路,顺着问道:“那……陈阿姨,您是怎么下定决心选择这样一项……嗯,‘婚庆电影’服务的呢?毕竟这个价格,对普通家庭来说确实不是小数目。”

        “决心?这需要什么决心?”陈女士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我就这么一个儿子,结婚是大事,一辈子就一次。我们做家长的,有能力的情况下,当然想给他最好的、最特别的。摆酒席吃吃喝喝,过去就忘了。但这个‘电影’,是能留下来的!以后给孙子孙女看,你看看,你爷爷奶奶当年结婚,是正经拍过电影的!这多有意义?多显档次?这钱花得值!”

        采访结束后,周小斌看着录音机,稿子的方向已经彻底变了。

        他从陈女士强烈的表达欲和那份溢于言表的“优越感”里,嗅到了更能吸引眼球的东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