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的话,像一把精准的钥匙,插进了赵经理心头的锁眼里,轻轻一拧。

        他前面铺垫的“质量招牌”、“质量标杆”是恭维,也是事实。

        而后面点出的“浑水摸鱼”、“野心家”、“砸招牌”,则精准地戳中了赵经理,或者说紫房子这类老牌国营单位最敏感的神经——稳定和责任。

        在1996年,市场经济浪潮扑面而来,紫房子虽然凭借老字号底蕴一时无两,但管理层并非感受不到压力。

        正如王盛所说,新的婚庆公司、工作室如雨后春笋,服务质量良莠不齐,价格战暗流涌动。

        如果把录像业务随便外包给一个不靠谱的团队,拍出来的东西粗制滥造,甚至在新人婚礼上出了纰漏,比如带子没录上、机器故障,客户不会骂那个录像师傅,只会骂他紫房子!

        这砸的是紫房子几十年攒下来的金字招牌。

        这个责任,他一个业务经理可担不起。

        王盛提出的“北影厂”背景和“成规模的摄影队伍”,恰恰提供了另一种稀缺资源——可靠性和专业性。

        这不是街边找个扛摄像机的个体户能比的,这是一种组织背书的、可预期的、稳定的质量输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