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洋一开始是拒绝的,但张昭给他看了一个关于工业光魔的纪录片之后。

        他决定遵循时代的轨迹,对特效工业加码。

        2010年,好莱坞的特效制作水平飞速迭代,远超他的想象……

        甚至虚拟拍摄都出现了。

        看完纪录片,李明洋不仅见识到了国内外的差距,同时也让他意识到,特效这个赔钱的玩意,春天来了。

        国内对特效的投入其实一直都很低,即便是后来进入绿幕站桩输出时代,各种炸裂的特效层出不穷。

        特效的投入占总投资的比例,依然不高,10%都是良心制片方了。

        但特效的质量却远超前几年,从光污染到视觉震撼。

        电影特效其实是一个依赖软件的行业,当越来越多神奇软件被开发出来,特效的制作方式也越来越简单。

        例如机器学习技术、数据直接驱动模型技术、面部行为编码系统、行为集群系统、面部表情程序化……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