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强烈的疑惑,林建州从《小小急诊室,大大李医生》读了下去。

        整整十五分钟,他将文章由头到尾读了两遍,可心头的震撼却不止两遍。

        他明白了大儿子林卫国那么老成持重的一个人,为何会突然打电话告诉自己李向南上内刊的事情。

        这小子表现出来的能量,与印象里的那个人大相径庭,甚至可以说毫无关系。

        他对李向南的印象,是从林楚乔一月一次的电话,以及前去红山县探望几次妹妹的林卫民口中得知的。

        两个人的语言,加上他本身的编织,早已在脑海里对李向南形成了一个乡下毛头小子、胸无大志、穷困潦倒、躺平摆烂的印象。

        可现在,从这篇报道里,力挽狂澜、英勇无畏、担当有为、从容不迫、冷静睿智、医术高超这些词汇一下子被他与李向南进行了绑定,让林建州自己都吓了一跳。

        更让他觉得意外的是,报道里提及了李向南进行的急诊科改革一事,他仔细想研究了一番,竟发现李向南提到的不管是急诊科的前沿社科地位亟需进行24小时工作制改革,还是改扩建急诊科室以适应日渐增长的急诊需求,都说明他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痛点非常熟稔。

        一个乡下的落魄青年,怎么会拥有如此朝前的医疗发展观?

        那天傍晚,林卫民和林慕鱼两兄妹其实草草的跟自己说过李向南这件事情,可当时他们说的都很笼统,并没有报道中这详尽的细节,这报道时李向南妙手回春的救人细节扑面而来,带来的冲击力之强,让他都为之咂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