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非洲的粮仓!”

        这是俄国人封的头衔。

        点了点头,赵庆捷有些疑惑的看着对方,不明白他为什么会提到埃塞俄比亚。

        约翰的指尖划过地图上,他说道:

        “俄国在十几年前,资助了当地的歌名,在军变成功后,他们向埃塞俄比亚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帮助他们建立了现代化的农业系统,十几万名俄国工程师、农业工人在当地亲自经营那里的农场,他们建立了大型的水库、水渠、甚至运河,在他们的努力下,当地的玉米最高产的时候一年能产出2000万吨,可惜去年听说经营出了问题,产量跌到1100万吨。”

        “准确说是1123万吨。”赵庆捷直接了当的说道:

        “因为俄国的农业团队撤走了一半,当地劳工的效率只有原来的三成。而且,他们的农业工人并没有提高产量的意愿,毕竟,他们只是领工资的,即便是有超产奖金,也是发给所有人的,干好干坏都一样,产量会下降也是再正常不过的。”

        埃塞俄比亚的友谊农场到底发生了什么,赵庆捷可以说是再了解不过,毕竟,他们的种子销售人员和技术人员,早就走遍了每一个农场。说白了,就是典型的苏联集体农场的毛病。

        相比之下,公司农场现在采用的就是承包制——将大农场分割成为200英亩一块的,也就是80公顷大小的小地块,然后直接由一名工人负责,他负责耕种、收获,而他的收入受到负责地块产量的影响,产量越高,他的奖金也就越多,而公司除了提供种子之外,同时还会派遣技术人员指导生产,统一施肥、喷洒农药。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农场工人愿意投入生产,提高产量和质量,去年国际谷物公司的农场单季产量过到了每公顷6吨的世界最高水平,通过两季种植,其产量更是翻了一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