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没想到就这么一部电影,我既然看哭了,因为对经历过2003年的人,电影是“青春回忆的钥匙”!”
差评自然不少。
专业影评人陈柏:“技术层面无可挑剔,但情感表达过于讨巧。用哥哥/梅姑离世制造冲突,如同在葬礼上卖纪念品——有效,但不够体面。比起陈默前作《失恋33天》的细腻,这次更像用黄金拍了个镀金摆件。”
知乎热答:《阳光姐妹淘:一场精致的情怀诈骗》
“全片充斥着‘快哭啊这里该哭了’的算计!用绝症、逝者、怀旧金曲当催泪弹,本质是陈默对粉丝的情感PUA。更可笑的是‘为偶像打架’的设定——2023年还在用‘脑残粉’当热血标签,建议改名《致我们终将降智的青春》。”
这个帖子下引发了千楼骂战。
“呵呵,用2023年的眼光来看待2003年人和事,也是醉了!按照这个逻辑,情怀电影都别拍了!”
楼主【电影狙击手】回复:“说情怀诈骗的怕不是没经历过那个年代?03年网络不发达,偶像就是我们精神世界的全部。现在的小孩刷着短视频追星,当然理解不了为什么有人会为一句‘哥哥是娘炮’跟人拼命——当年我们班男生为这个把篮球场都砸了!”
层主【00后整顿娱乐圈】反驳:“笑死,按这逻辑拍《三国》是不是还得还原人殉葬?时代在进步,把非理性追星美化成‘青春热血’,误导现在的中学生怎么办?陈默要是真牛逼就该拍《乌合之众》而不是给脑残行为镀金!”
层主【03年高考生】现身说法:
“作为当年在教室偷偷哭到被班主任赶出去的人,看到电影里用《风继续吹》当BGM那段直接破防。现在的小孩当然不懂——你们有微博能刷#永远的哥哥#,我们当年连张正版CD都要攒三个月早饭钱!”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