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不少人都对屠格涅夫的这种说法有些怀疑,但是考虑到那两篇的存在的话,也有不少人觉得这种事确实有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自从上次在乔治·桑和巴尔扎克面前读了那篇《我的叔叔于勒》之后,这篇也很快就发表在了巴黎的文学杂志上。
毕竟就算是想要挑刺的巴尔扎克,也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一篇很不错的文学作品,即便是在如今的法国文坛上,似乎也称得上一句质量上乘。
而由于《八十天环游世界》的连载给米哈伊尔带来了很大的名气,因此在这篇发表后,就算是巴黎的普通民众都专门找到了有这篇文章的那一期文学杂志,然后饶有兴致地看了起来。
像《我的叔叔于勒》这种文章,对于普通市民的触动反而是最大的,毕竟那种为了生计问题日夜忙碌乃至不得不为了一些小钱斤斤计较的生活,又怎么可能不是普通市民的生活的真实写照呢?
等众多读者读完这篇后,关于中的菲利普一家和于勒叔叔到底谁对谁错,一时之间也是成了杂志报刊上热议的话题,与此同时,巴黎的不少评论家们也是纷纷用着惊奇的目光在分析和讨论着这篇:
“以我之见,这篇同巴尔扎克先生的那部《高老头》有着比较相近的主旨,不过比起高老头所描写的上层社会,这篇则是将目光聚焦在了金钱对于社会、对于普通民众们的侵蚀,这样的目光无疑是超前的,一介俄国人竟然能够有这样的眼光?”
“真是罕见!一个奴隶制国家出身的人对于某些东西的洞见竟然如此深刻?”
“并非不能理解,他的笔触已经将手伸到1872年了!说真的,他的那部我越读便越觉得未来或许真是这个样子,至少也是相近的!有着这样敏锐的洞察力,写出这篇《我的叔叔于勒》我倒是觉得很正常。”
“不要再提那部《八十天环游世界》!在我看来,除了讨好读者以外,这部的文学价值几乎就等于没有!只有上帝才知道为什么这样毫无文学素养的竟然会受到这么多人的欢迎!
我本以为这位作者在《项链》之后就因为金钱快速堕落了,但是这篇《我的叔叔于勒》却是再次扭转了我对他的看法。”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