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生师傅拿起一个炮塔齿轮的粗加工胚体,又仔细看了看图纸上标注的精度要求和热处理规范,眉头紧锁,沉思了良久。

        “经理,”他缓缓开口,语气凝重,“料是好料,基础打得好,省了我们太多功夫。但是…这几个配合面、这个轴承孔的精度、尤其是这个齿形和热处理要求…实话实说,以咱们厂现在的条件,要达到图纸要求,非常难!需要最好的刀具,最慢的走刀,反复测量校正,还得有合适的炉子做最后的热处理…对操作的人要求太高了,我只能说,拼尽全力试试,但不能保证百分百成功,更别说批量生产了。”

        陈晓克要的就是这句话!这完美地体现了1950年代老师傅的严谨和实事求是。

        “刘师傅,您尽管放手去试!”陈晓克鼓励道,“需要什么最好的刀具、量具,我想办法去搞!热处理我们可以先找市里最大的铁匠铺或者机械厂合作。这次考察,最关键的不是看我们一天能生产多少,而是看我们有没有能力、有没有决心、有没有技术潜力,把这些别人造不出来的东西,一点点地造出来!您就把这次试加工,当成是一次‘技术表演’,让领导看到我们的真本事!”

        刘金生师傅闻言,眼神里燃起了斗志:“经理,我明白了!你放心,我这把老骨头,就算不吃不睡,也要把这几个活干漂亮了!让领导看看,咱们‘前进厂’不是浪得虚名!”

        刘师傅也想着刚端上饭碗可别就这么丢了,看着陈晓克似乎非常有路子,不仅能搞来设备,还能搞来材料,这是能干起来的人。

        他也愿意跟着这样的人一起干。

        很快,工厂里最核心的几台机床都开动了起来。

        刘金生师傅亲自操刀最复杂的炮塔齿轮精铣和刮研,陈晓克也跟着打下手,他技术虽然不如刘师傅,但好歹也是一个机械工人,许多东西还是懂的。

        哪怕现代这种老式的机床已经淘汰,许多技术也都已经用不上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