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郑仁诲的履历上就能瞧出端倪来——尤其是他被郭威委任为枢密使这件事。

        枢密使一职始置于唐朝后期,本为内廷宦官充任的临时差遣,属于唐代“使职”发展的产物。

        彼时枢密使不过掌承宣诏命,更像是天子的喉舌,并非是朝廷的正式部门。

        及至五代初改由士人充任,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院的职掌范围随之扩大,枢密使的地位也迅速上升。

        后来又逐渐被武臣所掌握,办事机构也日益完善,建立起日趋庞大的枢密院机构,总揽财权、政权、军权,逐渐由内廷向外朝的转化,成为正式的决策机构。

        但这却又导致了一个隐患,那就是由武臣掌管枢密院,使得统兵大将却兼有调兵权,本该有的制衡却荡然无存。

        只不过后唐、后晋和后汉,都是由河东节镇起家,枢密使的这颗雷并没机会爆。

        直到后周太祖郭威以枢密使的身份出镇邺都,并表演了一出“澶州兵变”、“黄旗加身”的大戏。

        但郭威与后来的赵匡胤不同,并没有就此削去枢密使的权柄,而是让王峻担任这个要职。

        王峻此人非同一般,他可以说是跟郭威“同穿一条裤子的好哥们”,郭威常以表字或“兄”称呼于他,不仅任枢密使兼宰相,还出镇藩镇兼领节度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