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朝廷依然希望能重振社学,恢复洪武时的盛况。成化元年,宪宗皇帝令各省提学及府县官,对社学进行扶持和监督。甚至一度规定,社学中品学兼优者,可免试补为秀才!
虽然这项政策很快便无疾而终,但朝廷对振作社学,教化百姓的渴望可见一斑!
本朝的弘治皇帝同样三番五次下旨关心社学。就在今年年初,朝廷再次明令各府州县按规定补设社学,并规定民间幼童年龄在十五岁以下者,应送社学读书!
算是大明版的义务教育了……
而且不只是皇帝热心,刘李谢三位宰辅大学士也很重视这次‘社学再兴’,并广谕州县,会将其完成情况记入官员考核!
这时候要是能干出点名堂来,很容易就会被朝廷当做典型,得到提拔的!
但在今天之前,卢昭业只能做做梦而已。合江穷,大半百姓又住在大山里,上哪去广立社学,延请先生教书去?
当然合江的读书人还是不少的,要是咬咬牙搞搞政绩工程,给各镇乃至各村配上个先生,一年半载也能顶得住。
可是他能想到的,朝廷早就想到了。不是说你把社学办起来就可以,还得‘卓有成效’才算数……
怎么算卓有成效?学生至少要会背‘三百千’和《孝经》。这起码得识两三千字才行……
社学的学生大都是野孩子,先生水平又一般,正常来讲,几年工夫都无法达标。这才是最要命的地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