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个如何?”
“弘之?”苏录念出那墨迹早干的两个字。
“没错!”张先生重重点头,满脸兴奋道:
“字当由名而生,两者不可脱节,恰似题目与破题,自然也有很多种起法,主要有三——”
张先生好为人师的瘾又犯了,恨不得从开天辟地给他讲起。苏录耐心地听着,就当是先生的最后一课了。
“最常见的是‘同义呼应’,字与名含义相近,强化名之意涵,如诸葛亮,字孔明;曹操,字孟德;周瑜,字公瑾,都是这种类型。”
“再就是‘反义互补’,字与名含义相反,中和‘名’里略显极端的意涵,比如韩愈,‘愈’为越过、胜出,便字退之;赵孟頫,‘頫’通‘俯’,所以字子昂。”
“三是‘引申拔高’,字从名的本义出发,引申为更高的意涵。比如陆游,字务观。所谓‘务外游,不知务内观’,这是在提醒他,既要察外物之变,更要重内省之修。”
说着张先生看一眼苏录道:“还有你那位老祖宗东坡先生,名‘轼’,意为马车前供人手扶的横木。字‘子瞻’,由‘轼’的功能乃让人扶着远望,引申出了高瞻远瞩的寓意。”
“所谓敬天法祖,我便也用同样的方式,给你起了这个字——‘录’者记也,然而记的目地不只是为了存之,更是为了‘弘之’!”张先生这才摇头晃脑地为苏录释字道:
“你现在在求学阶段,正是录而记之的时候,我愿你将来学有所成,不要将学问束之高阁,此后只为稻粱谋。而是能将所学发扬光大,哪怕做不到‘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要‘为生民立命’,弘人间正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