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姐说得不错”,傅媖点点头,“可我觉得,大姐姐这些年豆腐卖得好,靠的应当不光是从前累下的声誉,必得是大姐姐的豆腐本身就做得好才行。”
刘家人做豆腐确实有一手,听孙巧儿说豆苗的阿公年轻时去过北边,是南豆腐北豆腐都会做的,且都做的极地道,后来他将自己的手艺都传给了刘四郎,刘四郎又教给了孙巧儿。
如今家里卖的豆腐拢共三种,卤水豆腐、石膏豆腐,还有一种酸浆豆腐,估计整个镇上也找不出比刘家的豆腐种类更全的了。
可她来时跟人问路曾顺口问过那些人,人都说孙巧儿是个实心的人,手又极巧,她做卤水豆腐,压得实,水少,每块豆腐都足斤足量;做石膏豆腐,又做得极细腻嫩滑,跟棉花糖似的,放到嘴里一抿就要化了,确实好吃,镇上的人才都爱去她摊子上买豆腐。
并且,她方才进来时就见那架子上晒的黄豆个个大而饱满,都是上好的豆子,做出来的豆腐自然是极好的。
所以刘家的豆腐之所以卖的好,种类全不全,经营久不久,都在其次,最要紧的其实是孙巧儿自己手艺好,也用了心。
只是她自认半路出家,并不觉得自己手艺有多好,一直将功劳都归于刘家这几十年的经营,才会有这许多的顾虑。
见她神色有些许松动,傅媖又趁势道:“况且,咱们又不是从头起灶,不过是就腿撮麻绳的事儿,也不必想得那般难。大姐姐要是不放心,咱们一开始便只少做些,先试试,倘若原先一日做五十斤豆腐,那往后就豆腐做四十斤,豆腐脑和豆花各做五斤,如何?”
想了想,她又道:“大姐姐要是怕耽误了家里的事,那大可跟从前一样每日卖完了豆腐就回来,剩下的都丢给我,我来照看摊子。等回头咱们把生意做起来了,姐夫应当也就没道理不答应了,到时候好好跟他商议商议,说不准他还会主动帮你搭把手呢。”
这番话可谓把孙巧儿心里所有的顾虑都说了个遍,说进了她心坎儿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