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哈尔滨需要口罩的数量是整个环节里最简单的一项。
此时的东北已经大地封冻,但凡是个活人,必须得找到一个能栖身的房子待着,就算是乞丐,也得住在鸡毛店里。
如果这个人不在房子里,那么一夜过去,此人也就不需要被统计了。
清廷的能力再差,统计区域内人数的能力还是有的,面对天灾疫病,日本和沙俄两边的人也不得不配合,毕竟武器再强悍,也打不死看不见的鼠疫杆菌。
很快,需要的口罩数量就统计出来了,如果要按每一个活人拥有一个口罩来算,至少得要七万个。
再考虑到替换的因素,伍连德最终确定的计划是生产十五万个。
根据早期的防风口罩为基础,伍连德往纱布里面加入药棉,制成“伍式口罩”,厚厚实实一大块,至少有十个蓝色口罩那么厚。
防护性有,但是不多,特别是鼻子和脸之间总有缝隙,如果拼命往死里勒紧,人又会非常不舒服。
不舒服,就会忍不住把口罩摘下来,或者能偷懒就偷懒,能不戴就不戴,这样会影响防护效果。
金显珏有非常深刻的经验教训。
她戴上口罩给伍连德比划:“病菌会从这里进去,在鼻梁这边加一小段铁丝固定位置,会好一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