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年初7800亿元的估值,整整下调了2800亿元,也就是依旧保留着至少20%的下跌空间。

        在星愿的精准打击下,BYD的短期估值遭遇戴维斯双杀,市场大幅缩水,到六月份底,BYD全年下跌40%,整体回落至4000亿元至5000亿区间。

        这其中以机构的抛售居多,BYD在部分机构眼里,已经从成长股变成价值股了。

        六月份,尉来工厂全力运转,优先消化积累的订单,产能快速爬坡,单月交付量已经超过2.5万辆了,海鸥虽然火速降价,拉开与星愿的差距,确实吸引到了一定的用户群体,但并没有什么卵用。

        除了大幅度降价之外,BYD还在六月中旬推出在金融政策与权益上的加码,零首付,24期免息,充电桩等极具诱惑力的金融和售后政策。

        目的是进一步降低购车门槛,吸引价格极度敏感的消费者,覆盖整个海洋网的车型,实质上的第二阶段价格战,已经悄然开始了。

        虽然流血严重,但这是最快,最直接的应对措施,BYD旨在稳定订单量,避免全面崩盘,但是价格战只能救急,产品力才是根本,BYD当前需要做的就是全力加速产品更新。

        海鸥以及海洋网团队,一次次的开会,就是为了应对第二阶段对于尉来的阻击,当前汽车市场,价格敏感已经不是绝对的,谁都知道产品力才是根本。

        但是这种上市不到两个月就大幅官降的行为,也引发了经销商以及用户群体的不满,新车不到两个月就降价了,哪怕是低端车型,都会心疼的。

        “继续优化产能,再等几个月其他车企的反击就要来了,咱们得趁着这几个月多卖点儿,争取把优势扩大。”

        BYD那边在匆忙应对,尉来这边也没停下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