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愿最初设计的月最高产能就是三万辆,能够快速爬坡,檀老板也没什么好再要求团队的了,但是在现有产能上做出一些优化,多生产一些,把前期的订单消耗掉还是可以试试的。
前期十几万辆的初始订单消耗,按照目前的产能规划,大概需要三到四个月左右的时间,而到时市场也回归理性了。
九月份之后的销量,才是真实市场需求,各大巨头们显然不可能坐视不管,四五个月的时间也足够他们推出反制规划了。
“我们必须以全面战争的姿态,来应对星途两款车型的冲击。”
星途两款车型,覆盖A0至A级,这两款车型可是年销量60万辆的预期,加上星河P系列的辅助,还有尉来近期推出的一些混合动力车型。
仅仅在这一个市场,尉来就能够拿下近百万辆的销量,而这些,原本至少会有一半是属于BYD的。
海鸥已经受到了巨大冲击了,而紧跟其后受到冲击的就是海豚的入门版本,由于入门版本跟星愿高配版本的价格重叠,差不多的价格与其买海豚的入门版本,倒不如考虑一下星愿的高配版本,在部分消费群体当中盛行。
后驱版本,带智能化的,虽然牺牲了一定的空间,但驾驶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除了对海洋网造成致命打击之外,BYD最担心的还是对元PLUS会造成潜在影响,这一点他们需要尽快拿出一个评估策略来。
作为BYD的全球战略车型,元PLUS定位略高于海豚,但星愿的出现会让一部分消费者觉得海豚不够高级,又觉得元PLUS超预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