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邈接过陈瑀递来的东西。

        开篇的内容,便让刘邈笑了起来。

        陈瑀这篇文章,上来就蛐蛐出周公为周灭殷商找出的法理依据。

        那便是“以德配天”和“敬德保民”。

        周天子以下克上,打破了商王的统治,所以当时的周的实际统治者周公便开始用“人”渐渐往“天”里掺沙子。

        周公尽管保留了虚置的天意,但更注重君王个人的品格修养和保民的行政理念在合法性中的分量。这也几乎奠定了华夏法统的基础。

        后续礼崩乐坏,对正统的争论便在诸子百家中激烈爆发。

        因为刘邈早早在荆州时就不再禁止诸子百家书籍的流通,所以诸子的思想在南方许多士人眼中已经不再是禁忌,而陈瑀也是将诸子百家对正统的观点尽数呈于刘邈面前。

        老子坚持“合道即合法”,崇尚“无为而治”。

        孔子继承周公,既肯定“君权天授”,又特别强调君王以自己的行政求得统治权的合法性,要求君主为政以德,信实无欺,节省费用,爱护官吏,不误农时,加强自身修养,首先做到“身正”,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墨子则认为君王虽然出于“天选”,但必须通过自己的行政实践,通过自己不折不扣地践行十项“纲领”,才能保住这个位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