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取士,并不是新鲜玩意。
汉孝顺皇帝阳嘉元年,由尚书令左雄首倡,汉顺帝推行的“阳嘉新制”,便已经有了科举入仕的雏形。
两汉选举任官,虽以贤良方正为至重,而得人之盛则莫如孝廉。孝廉初授官职较低,但后来名列显公巨卿者不胜枚举,但随着数百年的发展以及世家门阀的做大,到了后汉中期其弊端其实就已经暴露。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察举逐渐被世家豪族所垄断,已经彻底失去了为帝国选才的初心。同时其形势也愈发浮夸,甚至有人为了名声,不惜住在过世父母的甬道中生活,以让自己孝顺的名声广为传播,好为自己谋取前程。
故此,左雄上言——
“那些被举荐为孝廉或贡士的人,出任官职后应当亲民行政、协和风俗教化。若其学识浅薄,便无法胜任。”
“孔子说“四十岁不迷惑”,《礼记》称“四十岁是强仕之年”。现规定:今后举荐孝廉者,年龄须满四十岁方可察举,且须先到公府参加考核——儒生测试经学家法,文吏考核文书奏章,通过后送至端门复审,检验其实际能力以观察特殊才能,从而改善风俗。如有不遵科令者,依法惩处。若有特殊才能或突出品行,可不拘年龄限制。”
左雄倡导的“阳嘉新制”主要有三点:
一、不满四十岁的不得应选。
这一点看似是抽象了点,但里面完全是左雄的大智慧。
“阳嘉新制”本就是为了抑制豪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