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士子到了四十岁,就算其父辈、祖辈乃是高官,到了这个年龄估计也已经死干净了。如此便能够最大程度阻止那些正值壮年的权贵为自己的后代大开方便之门,少些十几二十岁年纪轻轻就能够称为孝廉的“天选之人”。
而且规则也为特别杰出者留下了灵活的余地,以防埋没人才。二者结合,其实颇见周密。
二、考试机制更为严格,分初试和复试,杜绝舞弊。
复试集中在端门进行,由掌握选举实权的尚书台主持引人考试。而不是过去在公府中举行,同样是极大程度确保了考试的公平以及含金量。
三、只取经术与文吏两科,而德行和政事未列。
只因“阳嘉新制”面对的,是更为寻常的普通人。
其没有取“学通行修,经中博士”的高深学问,也没有取“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的过人才识。
原因便是当时经学被掌握在世家手中,难以向下传播;至于那些治国的道理,肯定也是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不可能是寻常士人百姓能够接触到的东西,所以才剔除掉这两科。
可惜后来张衡、黄琼还是以为不能舍弃道德,于是又将道德这个无法作为衡量的科目重新加到科目中,形成德行、经学、法令、政务四科取士。
如今刘邈要在蜀地举行科举,肯定还是顺着“阳嘉新制”的路子继续走。
但对其具体的事项,肯定还要有些更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