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
一九九六年五月六日,星期一。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京城乃至全国无数个报亭、单位阅报栏前,都比往日更加喧嚣。
各地晚报的报道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在次日清晨发行的日报、晨报,形成了更为汹涌的浪潮。
《人民x报》在二版经济生活栏目刊发了短评《“天价婚礼记录”现象面面观》,笔触冷静而审视,既肯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细分和消费升级的必然性,也提出了对盲目攀比、过度消费的隐忧,呼吁加强引导和规范。
《中国青年报》的标题则更直接:《万元拍婚礼?青年创业者的“胆”与“识”》,文章将王盛和北影厂子弟的创业作为典型案例,着重探讨了在国企改革和就业压力背景下,青年人如何利用自身技能和市场嗅觉开辟新路,字里行间带着鼓励探索的意味,文章最后的署名,是一个很具分量的笔名。
在下岗潮初现的大背景下,这篇报道所释放的信号,意义不小。
反正没人敢在这个关口跳出来直接喷王盛借用了国营厂招牌谋取私利,就算有人想发表抨击这种行为的文章,主流报纸也肯定不会报道的,这是跟大势对着干,而主流报纸就是制造大势的工具,哪怕报社中的个别人有二心,在这个风口浪尖上,也不敢显露出来。
《光明x报》、《经济x报》等重量级媒体也纷纷转载或发表了相关评论员文章。
一时之间,“天价婚庆录像”不再仅仅是市井谈资,而是上升为一个涉及经济转型、就业出路、消费观念的社会性话题。
更出乎意料的是,几家驻京的外国通讯社和报刊的记者也嗅到了这股不寻常的气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