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么说,只是为了避免自己的东西太超前被人怀疑,才要假托自己参考了别人的东西。
程时又说:“海城有个大学团队还做出了四足机器人,这也是我国的首台具备动态行走能力的仿生机器人。这个机器人由个人电脑作为上位机,负责步态规划和任务分配,由模拟电路作为下位机实现关节位置和力矩的实时控制。采用对角步态行走,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和模糊算法实现动态平衡控制策略,让机器人可以在平坦地面连续行走。步态周期约1.2秒,步幅约0.2米。极限步速达1.7km/h。”
蒋郁东更惊讶。
程时:“是的,与其叫它机器人,不如叫它机器马。因为它的外形更像一匹马。而且运动也是模仿马的腿部形态,每条腿配置3个自由度,全身共12个自由度,由直流伺服电机驱动。腿部采用轻量化铝合金材料和连杆机构实现仿生步态。脚底安装PVDF测力传感器,可实时感知地面反作用力,辅助步态和路径调整。利用机械弹簧的储能特性降低能耗。采用小型化电池组和低功耗电机,续航能力满足实验室环境下的连续作业需求。但是还没有在野外持续数小时工作的能力。”
第552章我要报仇
蒋郁东心中的震惊已经无法形容,所以只是沉默听着,这会儿忍不住提问:“据我所知,实时同步视觉能力暂时达不到。那他们怎么进行路径识别。”
程时:“两种方法,一个是线性特征抽取。通过边缘检测算法提取道路边界等环境特征,实现机器人自主路径识别。还有一个是Hough变换应用,就是在图像处理中引入Hough变换,提升了直线检测的鲁棒性,可以实现在复杂环境下的路径规划。”
蒋郁东:“所以,还有什么困难?”
程时:“现在的困难是。国内电机制造水平有限,直流伺服电机的功率密度较低,电机响应速度较慢,导致机器人负载能力有限,难以实现快速步态切换。”
“传感器精度不足,对地面反作用力感知误差较大。在平坦地面行走还算稳定,但是遇见坡度或障碍物时,易因足部触地位置偏差导致侧向失稳。”
“因为对角步态起步阶段存在支撑对角线翻转力矩,需通过人工调整初始关节角度补偿,或者步伐足够快,才能保证机器人躯体姿态不发生显著偏移。转向时依赖‘单腿旋转’策略。如果半径超过1.5米,灵活性不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